您当前的位置: 区块链圈 > 文化 > “共建数字文化之光”为中国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而努力

“共建数字文化之光”为中国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而努力

发布日期:2021-10-2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党中央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方针。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促进数字化产业建设。2021年10月21日,“共创数字文化之光,共建创新生态之城”2021数字文化大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政府领导、院士、专家学者、数字企业代表的各方代表共聚古都,就以城市发展、园区建设,共创数字文化经济增长,缔造创新生态之路进行广泛研讨。本次大会是中关村智酷作为双创平台在各级领导支持下,聚焦高端化、专业化和平台化服务,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的最新举措。

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的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出来,展现出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巨大潜力。疫情期间,大量文化活动搬上“云端”:云演出、云直播、云录制、云展览、云综艺、云拉歌……这种看似无奈的应急之举,其实正是文化技术融合的结果,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的数字文化产品已经形成了四大形态:

一、是基于数字技术形成全新的文创业态,如AI科技服务、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等。

二、是指数字技术融入原有内容创作环节,形成新的数字内容业态,如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影视和在线新媒体等。

三、是数字文创的产品载体,涵盖数字影音设备、智能硬件、VR/AR设备等。

四、是传统文创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应用形态,如在线教育、在线展览展示、智慧旅游、智慧体育、文创平台等。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文化产品内涵还在不断延伸,涵盖数字文创技术、数字内容、数字文创设备、融合应用等诸多领域。

在十四五规划内可预见的未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创信息内容保真提质,依托网络拓展流通传播疆域的趋势。形成以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知识迭代、智力创新实现市场与产业价值;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游戏动漫、网络文学、影视传媒、展览展示、文化装备、教育、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而衍生的全新业态模式;逐步发展为涵盖技术研发、内容创作、渠道放送、应用场景、衍生产品的产业链。

结合十四五规划,当前中国数字文化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极大机遇。

机遇一:泛娱乐文化体验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要培育30个旅游演艺精品项目、100个线上演播项目、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10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达到30个、建设60个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55个。

机遇二:数字文化装备与设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文化装备生产5893亿元,增长1.1。而2019年文化装备生产为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在逐渐放缓。

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及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持续突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建设基地、中心、项目、试点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包括联合申报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联合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项核心关键技术攻关、50项应用示范、智慧旅游创新企业示范项目、国家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行业智库建设试点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发展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习惯的智能手表、VR眼镜、机器人、自适应游戏鼠标、4K运动相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形态的应用。

机遇三:老年数字文创产品开发

目前我国处于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60岁~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60-65岁老年人口7388万占28,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10.3,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其中,51.12用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48.88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

机遇四:乡村振兴数字文创发展新蓝海

“小镇青年”背后的下沉市场,是数字文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乡村民宿等业态的兴起为数字文创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文化、教育、休闲、康养等乡村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是数字文创的新方向。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正因如此,中关村智酷作为平台方才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如何在一场深刻裂变到来时做好准备?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从业者要做好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内容建设。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加强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领域数字经济生产要素,促进产业互联互通。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

四、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支持文化企业升级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汇聚平台,推动全流程数据采集,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构建文化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建设可信数据流通环境,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五、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引导互联网及其他领域龙头企业布局数字文化产业。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成长,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六、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数字文化技术标准应用;推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等领域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研究制定,形成数字文化产业标准体系。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要注重培养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

一、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

二、深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与金融、物流、教育、体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平台经济。深入推进“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培育文化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

四、培育云演艺业态。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等。

五、丰富云展览业态。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

六、发展沉浸式业态。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

七、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实力。瞄准数字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制造水平。

八、满足新兴消费需求。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

在大会研讨中,与会代表认为,对于丰富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文化产品的过程,不能简单的以个案讨论成功与否;而是要观察行业发展能否最终建立起形成联系各要素主体协同演进的创新生态。这需要政府、平台、高校、企业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在创新生态建立中,需要中关村智酷这样能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优势,具备双创发展战略规划能力的综合性创新型服务平台作为中枢力量;牵针引线,遇水搭桥,从而培育、促进、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与会各位代表充满信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本次大会的举办,正是在中央政策指导下,依据“十四五”规划,具体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的一次理论汇集。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找准自我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有益而深入的探讨。